【新冠肺炎】港大研究指1成長者出現抑鬱焦慮徵狀 女性及80歲以下較易受困
發布時間: 2020/11/13 18:20
最後更新: 2020/11/13 18:21
新冠疫情爆發多個月,生活方式大改變對不少人都難以適應。港大一項調查顯示,60歲或以上的長者中每10人就有1人出現抑鬱或焦慮徵狀,情況與前兩年相若。長者情緒未有因疫情而惡化,港大估計與本港公民社會積極支援長者有關。
而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自2016年起獲馬會資助逾3.6億元,推行「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」,培訓了242名「精神健康急救員」長者義工,另發現並為逾4,300名長者提供抑鬱症預防和治療服務。有受訓練的長者義工稱,計劃幫到她在疫情間改善丈夫的暴躁問題。該計劃將延長至2024年,並擴展至18區,長遠希望成為政府常規服務。
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在2016年獲馬會贊助,推行「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」。計劃團隊在今年2至8月期間訪問8,382名60歲或以上的長者,發現有10%長者出現抑鬱或焦慮徵狀,當中60至79歲較80歲或以上長者容易出現徵狀,女性也較男性多出現徵狀。
計劃首席研究員、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林一星解釋,傳統上女性作為照顧者的機會較大,疫情中遇上的挑戰因而更大;而60至79歲長者也需肩負照顧家人負責,如幫工作的子女、孫兒搶口罩,相反80歲以上長者的家人未必放心讓他們承擔責任,壓力或較小。他又指,本港長者的情況較外國好,與前兩年相比也沒有惡化,估計原因在於本港社區組織較強,如疫情初期不同企業、社福機構都積極支援長者,證明社區支援能夠緩解長者的情緒狀況。
「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」在2016年推出,於葵涌、觀塘、深水埗及將軍澳進行試點,透過社福機構培訓「精神健康急救員」長者義工,在社區中識別出有精神健康風險的長者,轉介到社工等支援。計劃首階段為期3年,共培訓了242名長者義工,在逾10萬次探訪中,接觸到4,300名有抑鬱風險或徵狀的長者,提供預防及治療服務,當中98%長者情況有所改善,抑鬱徵狀分數較參與計劃前下跌超過一半。
年逾70的阿月和春英在疫情間參加15小時的訓練,成為義工。阿月說,疫情初期經常困在家,「聽到電視新聞不停講疫情會唔開心」,又要到處搶物資,「邊到有口罩就去排」。她丈夫也因為疫情困在家中,脾氣變得暴躁,「芝麻綠豆小事都追住我鬧」,她也因避免衝突而無理會丈夫,夫婦關係轉差。阿月和春英參加計劃後,明白自己之前不懂感受他人的情緒,「原來成日愁眉苦臉嘅樣係有啲嘢」;阿月也知道要帶丈夫外出玩,關係確實有改善。她們說,現在意識到後會主動與長者聊天,聆聽他們情況,介紹社工。
計劃在今年再獲撥款2.8億,擴展至14間社福機構推行至全港18區,推行至2024年,希望培訓5000名長者義工。林一星說,以往有關長者精神健康的服務集中在認知障礙,全港每年800人自殺中,約300人為長者,但實際上社工、醫生很難察覺。因此,計劃未來希望與家庭醫生合作,轉介潛在個案,亦希望政府吸納模式常規化服務。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訂閱Telegram最新🍴✈️🎁優惠及送禮情報:https://bit.ly/3bebLM2
記者:徐紹軒